烈日高溫下,得穿點涼快的。這不,“夏日冰衣”杭羅火了。
這一“跨越千年的防暑神器”,上身后能瞬間讓人感到?jīng)鏊。對此,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驚呼:“老前輩們誠不欺我,夏天得穿羅!”
早在唐代,詩人韋應物就在《白沙亭逢吳叟歌》中寫道:“龍池宮里上皇時,羅衫寶帶香風吹。”隨風即起,羅之輕薄可見一斑。
羅是我國絲織物的代表性品種。《辭!酚醒裕骸敖z織物類名。用合股絲以羅組織組成,質地較薄,手感爽滑。外觀似平紋綢,具有經(jīng)緯紗絞合而成的、有規(guī)則的橫向或縱向排孔,花紋美觀雅致,兼又透氣。例如杭羅等!贝颂幪貏e提到杭羅,可見其在羅之家族中的代表性地位。
被譽為“羅之上品”的杭羅,為何穿上即可降溫?杭羅的背后,有哪些淵源與故事?國潮涌動時,杭羅又有哪些蝶變之道?近日,潮新聞記者懷揣一顆好奇心,首先登門拜訪了一位杭羅專家。
水織手藝,是最大的降溫密碼
這位專家,身居遠離鬧市的僻靜之地。此處人流不多,車聲稀少,倒是有一些機杼聲穿過夏日熱浪隱約傳來。
這里是杭州九堡九昌路57-2號,杭州杭羅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所在地。這家公司接續(xù)自大名鼎鼎的杭羅老字號生產(chǎn)廠家——杭州福興絲綢廠。
“穿上能降溫,是因為杭羅能給人帶來一種冰涼的體感!痹诤剂_生產(chǎn)車間內,杭州杭羅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杭羅織造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春菁說,帶來這一體感的關鍵,在于“水織法”提升了面料透氣性和干爽度。
用杭羅制成的衣物輕薄透氣。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張春菁推開織造車間大門。在車間一角,擺放著一口有年頭的大缸,里面浸泡著滿滿一缸由桑蠶絲搖成的水紆。
蠶絲表面有絲膠蛋白,“水織法”的關鍵,便是對緯線的絲膠蛋白進行處理。張春菁介紹,在高溫條件下,絲膠蛋白更容易溶解,蠶絲的油脂和雜質也更易去除。水里還溶有福興的百年秘方,在水溫和秘方的共同作用下,蠶絲纖維變得松散乃至分離,這便是脫膠的過程。
經(jīng)過25到28天的浸泡,織匠將脫膠的蠶絲從缸中取出作緯線,并將其與未經(jīng)脫膠處理的經(jīng)線一同上機織造。這便是“水織法”,是提升杭羅透氣性和干爽度的關鍵步驟,也是杭羅的降溫密碼。
“緯線脫膠,經(jīng)線不脫膠,兩者相交方成面料。經(jīng)緯相交后形成羅孔,每個羅孔的連接點會因經(jīng)緯線絲膠蛋白的不匹配而形成非常微小的凹凸。這個凹凸,造就了杭羅透氣涼爽、遇汗不粘連的特性。”張春菁說。
說話間,張春菁的岳母、杭羅織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洪桂貞手捧蠶絲,穿著一襲黑色的杭羅套裝信步而來。絲質輕盈、柔軟爽滑的杭羅隨洪桂貞的腳步舞動著。
這位69歲的洪女士可不簡單,47年的杭羅織造經(jīng)驗煉就了她爐火純青的手藝!啊椃ā呛剂_織造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工序,其難點在于判定蠶絲脫膠的程度。這個要憑手感,絲的手感對了,脫膠才算完成。”在張春菁眼里,洪桂貞才是真正的杭羅專家,“這種手感難以言明,多年經(jīng)驗的老手藝人才能把握,岳母的手就是標尺!
在上織機前,還有極重要的一步:翻絲。
在翻絲車前,洪桂貞將一沓質量上乘的蠶絲套入套絲框,木輪轉動時,蠶絲的光澤隨光影流轉而變化。
翻絲車前,洪桂貞全神貫注。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杭嘉湖平原一帶氣候溫潤,自古以來就是理想的種桑地。這一帶生產(chǎn)的蠶絲從含水量、韌度等各方面來說都是最好的,杭羅用的蠶絲就產(chǎn)自于這些地方。”洪桂貞說。
在中國的絲綢文化里,綾、羅、綢、緞代表的是紡織技術的差異。它們皆源于蠶桑,成于機杼,因織造的方法不同而形成體感差異。羅有孔眼,輕薄透氣,流行于南宋。杭羅正是從彼時開始盛行。
翻絲,可以去除絲線表面的部分疵點,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優(yōu)中選優(yōu),方能將蠶絲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而后經(jīng)“水織”大放異彩。經(jīng)緯錯落中,一匹“穿上能降溫”的杭羅面料跨越千年而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