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位于蕩口古鎮(zhèn)景區(qū)倉河北街6號會通館內部的會通書局進入提升改造的最后收尾階段。“我們將會通館對面的二層小樓利用起來,在一樓設置了輕食餐飲區(qū),又全新規(guī)劃了閱讀空間和文創(chuàng)展示空間,對會通書局做了一個整體提升。”據工作人員華毅介紹,本次會通書局提升的項目將進一步打造典籍復現、會通字庫IP文創(chuàng)及輕食餐飲等特色區(qū)域,配套會通工坊操作室提供活字印刷、金石篆刻等研學體驗服務,全面“活化”會通文化,打造會通文化品牌,讓市民們進一步全方位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目前我們正在加緊趕工,新書局將很快與市民朋友們見面。”
會通館舊址始建于明弘治年間,是明代藏書家、刻書家、銅活字印刷家華燧的讀書室及印書工場。華燧,字文輝,號會通,無錫蕩口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華燧用銅活字印出《宋諸臣奏議》五十冊,這是最早的銅活字印本。而史上首部銅活字印刷編撰校正版本《尚書》,也是由其完成的。
走進會通館,游客們就會被各種互動裝置吸引。“步驟一,將帶有古書的模塊放入圓形凹槽中激活古書。步驟二……”一步一步跟著桌面互動裝置就能讓銅活字移動起來,體驗感滿滿。運用國際領先的MR互動技術,會通館突破傳統(tǒng)理念和思路,通過千古豐碑、會通字庫、紙短情長、漢字秘境、會通書局五個部分,打造成了沉浸式的“漢字網紅”打卡地。
在“紙短情長”區(qū)域,墻上寫滿了“春天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沒見過的人不會明了”“如果,我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等歌曲或電影中的句子,飽含了無盡愛意,是情侶們打卡拍照的好去處。而在會通書局,則能體驗親手印刷的樂趣和各種文創(chuàng)產品。
讓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也離不開文化演藝的生動呈現。目前,以“會通君華燧”為原型的室外水域光影演藝節(jié)目深受市民歡迎。“我們蕩口古鎮(zhèn)花笑池表演里現在有一個叫《尚書》的情景演藝節(jié)目,就是以同為無錫人的‘會通君華燧’和激光照排發(fā)明人王選為主角編排的,平時會在節(jié)假日進行表演。”據蕩口古鎮(zhèn)企劃負責人介紹,當人們看到聲光水電相結合,屏幕上緩緩展開一段銅版活字印刷的歷史畫卷時,都仿佛身臨其境,十分震撼。
。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