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老大讀小學,期末考試看到數(shù)學分數(shù)的時候,我兩眼一抹黑,只有70分!估計又是班級里墊底了。
老大從一年級開始,數(shù)學就不是很好,尤其是涉及生活應用方面,錢這個單元就開始弄不靈清了,這也不奇怪,我們大人基本上都用網絡支付了,平時現(xiàn)金的應用場景極少,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金錢觀念,我特地從銀行里取了2張50元、10張20元、10張10元、100個硬幣……
到了時間這個單元,娃又是兩眼一抹黑,小腦瓜怎么都轉不過彎來,我們家為此特地買了1個掛鐘、3個小鬧鐘,幾乎目之所及,都能看到分針在走……
這學期,娃開始學重量了,又是笑話百出,比如一頭豬可以有3噸,一個小學生只有50克……
我的公公在過年前夕回到老家,聽說孩子數(shù)學只考了70分后,對我們的教育扼腕嘆息,特地又從老家坐火車來到杭州,打算干一件大事!
爺爺?shù)搅撕贾莺,先去了勾莊蔬菜批發(fā)市場,批了100斤冬筍,這里的冬筍批發(fā)價15元,老家要賣到22元;又批了50斤四季豆,把車子的后備廂塞得滿滿當當,還帶上了兩個娃去體驗生活。
臘月廿八,爺爺帶著兩個孫女,一大早就在鎮(zhèn)上的市集擺攤,當天還有點冷,但市集已經充滿了年味,來來往往的居民很多。
公公的攤位比較原始:沒有電子秤、沒有支付寶二維碼,全靠一桿老底子的秤砣秤。這也讓孩子們很好奇:“爺爺,你這個秤都沒有數(shù)字,怎么知道多少重呀!”
爺爺耐心地現(xiàn)場教學,兩個娃若有所悟。爺爺還指點迷津,“如果有人走過來,你們要把袋子遞給他,這樣他買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隨后,兩個“小幫手”忙得不亦樂乎,要么給顧客遞袋子;要么幫顧客撐袋子;要么幫忙找錢……
兩個小時下來,娃的耳朵凍得通紅。四季豆很快售罄了,冬筍也賣掉了三分之一。到了中午時分,爺爺和孫女一起回家,在桌上盤點現(xiàn)金,一數(shù),賺了400多元錢。
陪爺爺賣菜的過程,不僅讓娃對金錢有了概念、對重量有了概念,更讓她們明白賺錢不易,真是一次很好的實踐教育。
爺爺是諸暨人,他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倒騰過很多小生意,賣過香煙,賣過茭白,開過織布作坊。諸暨人不僅善于挖掘商機,更能吃得起苦。所以,能把小小的襪子、珍珠、香榧、五金等,做成大大的產業(yè),不僅走出了家門,更是走向了世界。
我也慢慢體會到了老一輩的良苦用心: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的確是少了很多生活的磨煉,有時候,不妨讓孩子也吃點“苦”。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