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博東館海上書畫館 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攝 (下同)
上博東館海上書畫館將于11月中旬向公眾開放。昨天,本報記者率先探營,一睹館內(nèi)各類展品的精彩。
上海版《富春山居圖》
從海上書畫館的正門進入,映入眼簾的便是頭頂“何以海派”的木匾。這塊木匾也詮釋了整個海上書畫館的設計主題。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說:“說起上海文化,許多人比較熟悉的是開埠之后近200年的海派文化,海上書畫館想帶大家看到2000年的海上書畫史。這也是我們?yōu)檎桂^取名‘海上書畫館’而非‘海派’的原因。”
上博2021年舉辦了“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其與2018年舉行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以及2015年舉行的“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共同構成上博書畫專題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即將開放的海上書畫館分“藝脈/藝術成就”“人文/地區(qū)互動”“鑒藏/藝術影響”“潮頭/海上風華”四個板塊,借“海上三部曲”特展之學術成果,尤在其中“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的學術架構上進一步延展,探究海上千年書畫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底蘊深厚、藝脈醇正、兼融并蓄、勇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特色和人文精神。
圖說:徐光啟《行書北耕錄殘稿之論墨篇頁》
海上書畫館首輪將展出48組61件書畫藏品,一級品有10組20件,既有曹知白《清涼晚翠圖頁》、溫日觀《葡萄圖卷》、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等珍貴展品,還有沈源《冰嬉圖卷》、徐光啟《行書北耕錄殘稿之論墨篇頁》,以及張琦、項圣謨《尚友圖軸》等首次展出的藏品。元代畫家李升的《淀山送別圖》距今已有678年,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實景山水畫中最早的作品之一,揭示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區(qū)千年來的山水風情,好比是一幅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圖》。它仿佛是漫長歷史中一個瞬間的定格,讓大家認識到一個以前不太了解的上海。
圖說:溫日觀《葡萄圖卷》
館內(nèi)展示了近年來上博在書畫文物考古中的新的學術成就。譬如上海嘉定畫家馬愈的作品《畿甸觀風圖》就曾長期因無法確認作者而只能以“佚名”署名展出,經(jīng)凌利中的考證,確認了馬愈為該畫作者。“這幅畫乍一看與吳門畫派之首沈周的風格十分相似,而馬愈與沈周祖孫三世交往,沈周的繪畫風格也直接受到了他的影響,所以馬愈也是吳門畫派的‘先驅(qū)’。”凌利中說。
圖說:馬愈《畿甸觀風圖》
海派文化會客廳
除了傳統(tǒng)書畫藏品,館內(nèi)還展示了外國藝術家學習海派繪畫的作品,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到訪上海,在徐志摩、陸小曼夫婦的家中首次嘗試用毛筆繪制的山水圖,陸小曼也為這張小畫題字。
圖說:泰戈爾首次嘗試用毛筆繪制的山水圖
據(jù)了解,整個上博東館書畫館共展出藏品196組315件,“游客一幅作品看一分鐘,就要看300分鐘”。為此,上博東館按書法館、繪畫館、海上書畫館的順序,設計了一公里觀展動線,當中以傳統(tǒng)書畫文化為本,汲取園林造景元素,設有“書畫八景”。此次公開的海上書畫館中也有三景與展館主題相互呼應——“畫禪室”內(nèi)對聯(lián)為董其昌所書;“海派書房”呈現(xiàn)的是宋慶齡故居的書房一角;“石庫門”則是取自一大會址,突出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三大文化品牌。
“海上書畫館的設立,與以往單個展覽的策展有很大的不同,”凌利中說,“我希望它會成為一個海派文化城市會客廳,讓越來越多的人能通過這些展陳,去追溯、還原、梳理這座城市2000年的文化脈絡,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并不是貧瘠的‘文化小漁村’,而是一片有底蘊、有歷史、有沉淀的藝術沃土。”(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