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老街東西走向三四百米長,開著三四家面館。它曾是老新安集鎮(zhèn)鄉(xiāng)民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也曾是商貿擔當。
建筑的老化、業(yè)態(tài)的變遷,使老街巷逐漸失去往日的光輝,變成了一條老舊街巷。亂停放、車行難、人行不暢等老街“頑疾”逐漸顯現。
據悉,橫山橋鎮(zhèn)即將啟動新安片區(qū)規(guī)劃提升,以“魚戲蓮葉”為主題——交通要道為蓮葉的筋脈,每個小片區(qū)為舒展的葉片,每條街為游動的鯉魚。
新安老街的“魚頭”位置即將作為重點區(qū)域進行深化設計,該處是一家無名面館,老顧客喜歡叫它“老面館”,已經開了近40年。
面館的老板劉美芬是土生土長的新安人,今年66歲,曾在這家面店做幫工5年,后來和姐姐一起拿下店面。腸腸面、肉絲面是老面館的招牌,去附近上學的或是坐車去城區(qū)的人,都喜歡在這里吃碗面再走。
9月5日下午2時,煤爐灶頭上的水“咕嘟咕嘟”沸騰了,村里的幾位老人相約至此,聊起了天。也不知是誰起的頭,說起了老街即將改造的事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回憶起了童年。劉美芬一邊給大伙添水,一邊說了自己的想法:“我家的面是以味道留住了顧客,揚州、江陰的客人還會專程開車過來吃面,老街要改造的話,還是希望能保留老味道。”
劉美芬的印象中,距離面館不遠,在街的南邊,曾經是一個糧管所,大院里安了老式的滑滑梯,那時候放了學,女孩子們就喜歡跑去玩。男生們則喜歡在街西頭老廟的地方圍著銀杏樹做簡單的鍛煉,或是跑去看老鐵匠蔣聽大打鐵。
原《青島日報》主任編輯孫德華對老街的這棵銀杏樹印象深刻。他在《故鄉(xiāng)的銀杏樹》中寫道:“這棵銀杏樹足足有八層樓房那么高,像一把穿天的大雨傘,鄉(xiāng)鎮(zhèn)派專人管理,一般人不得靠近。直到上小學,這里成了低年級學生活動的好去處,我用手撫摸過大樹還用臉貼過。”他告訴記者:“三個小同學手拉手才能把樹干合抱起來,爬上運河大堤時,一眼就能看到遠處高出民宅許多的銀杏樹,那時候,它就是新安集鎮(zhèn)的標志。”
曾任新安集鎮(zhèn)鎮(zhèn)長的劉中達也常聽家里長輩提起過銀杏樹的故事,不過可惜的是,這棵銀杏樹后來被砍掉了。在他的印象中,新安老街曾經修理、加工店鋪一應俱全,商貿在常州東部名列前茅,采購商品、修理農機具是有一定名氣的。
為何商貿出色?正在為新安村志做基礎材料整理歸集的原新安成人教育學校校長劉光耀認為,新安老街雖然不長,但分為東、中、西三段,120—150米長的中街,有著信用社、郵局、供銷社、布店等,是當時新安商貿的聚集地。由于臨近三山河,一條街上分布了四五個碼頭,水運繁榮。
吃完一碗面,80多歲的劉老庚說:“老街鄉(xiāng)愁,吾心安在。”道出了鄉(xiāng)親們的改造心愿:復刻回憶,留住鄉(xiāng)愁,包括能夠為手工業(yè)“扣布”、老碼頭提供回憶空間,同時能夠緩解停車難等問題。
據了解,目前的規(guī)劃中會提升標記增設亮黃色路口減速標志,增加左轉彎導向箭頭和直行箭頭等,對功能分布整體布局會更清晰,比如劃分非機動車道、人行道、機動車道、增加劃線停車位、兩側增設非機動車停車棚……“在空間設計上,既保留特色區(qū),展現文化記憶,又融入新風貌,升級新功能,將煙火氣和精致生活相結合。”橫山橋鎮(zhèn)建設管理辦公室建工科科長金麗娜說。
(記者 孫婕 通訊員 丁文錦)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