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位于蕭山義蓬街道的王國良油菜籽加工場開始做年糕了,每天一早5點就有人開始排隊等做年糕,一直要忙到天黑。
在這里等著做年糕的東陽人厲女士,向記者描述著小時候做年糕的場景:“天還沒有亮,媽媽就挑上擔子出門了,走山路去隔壁的嶺南村做年糕,走大路得繞很大一圈。我會常常去路口看媽媽有沒回來,一般要到中午才到家,媽媽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剛做好的年糕蘸糖給我們吃,軟糯Q彈,真香!即便不蘸糖也非常好吃,做年糕的米也是自家種的,吃上年糕就是快要過年了!
早上6點半排隊
直到下午1點才輪到
昨天早上6點,76歲的金阿姨和81歲的老伴王大伯趕到王國良油菜籽加工場排隊做年糕,他們準備了一百多斤原料——80斤大米和50斤玉米。王大伯說:“大米和玉米在家里用清水泡了10天,第5天時因為發(fā)酵會有一點酸味,我們用清水洗一遍,再泡5天,加工再洗第二遍,這些工序都是自己做的,肯定更干凈!
章大姐帶著兒子、女兒和小外孫三代人等著做年糕,她要做200多斤,早上6點半就來了,估計要等到下午1點,“我小時候是跟著奶奶做年糕,后來自己接班做年糕,這么多年從來都沒斷過”。
章大姐22歲的兒子說,他從小就喜歡陪媽媽做年糕,每當做年糕就是快要過年了,剛出鍋的年糕滾燙的,特別香特別糯,很好吃,蘸糖會更好吃。
60歲的徐大姐是從下沙趕來做年糕,開了半個小時車。
徐大姐說,小時候家里年糕還是打出來的,“一個大石臼從你家搬到我家,大家相互幫忙,從早打到晚。那時打年糕不用錢,我們等年糕打好了,先是拿來玩,會把年糕捏成小兔子、小狗,厲害的還會捏出龍來。今天我打的年糕不多,就30斤,要過年了得有這么一個儀式”。
加工年糕快40年了
加工費收7毛錢一斤
蕭山義蓬街道王國良油菜籽加工場位于蕭山火星村九組23號,王大伯與胡阿姨夫妻一起經營。
胡阿姨說,每年的冬月、臘月(農歷十一月、十二月)他們都會為大家加工年糕,快40年了,“我們忙不過來還雇了5個人,每天要忙12個小時。加工費就收7毛錢一斤,按年糕原料稱重計費。每天加工年糕少的時候三四千斤,多的時候要五六千斤”。
王大伯說,做年糕整體算下來是不怎么賺錢的,他也想過不做,但這么多年,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有這個需求:“今天早上5點,戴村21戶人家的年糕送到我這里加工,他們開車過來要一個半小時,早上3點多就出發(fā)了,21戶人家兩千多斤……”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