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東港鎮(zhèn)西北部的陳市村(陳墅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從產生之初,它就與建筑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因“別墅”而得名
陳市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陳墅屬于吳國,吳王夫差迫使越王勾踐臣服后,有一秦姓的吳國大臣經過此地,看到這里碧水環(huán)繞、清寧幽靜,于是派工匠建造了一座花園住宅,稱之為秦墅。后來勾踐臥薪嘗膽滅吳后,秦墅便歸官府所有。宋室南遷后,一些移民來到此地,以秦墅為中心建造家園,逐漸形成一個村落。
清朝雍正年間,江陰翰林學士陳均的兒子陳銳舉家搬遷到陳墅,陳銳建造了陳家別墅,即陳家廳,宅子三面臨河,占地達到10畝,這也是陳墅地名的由來。這里逐漸發(fā)展成蘇南地區(qū)的繁華集鎮(zhèn)。20世紀80年代,為響應改革開放的號召,從地名簡化的角度出發(fā)將陳墅更名為陳市,并一直沿用至今。
今年83歲的杜鴻鈞是村上的居民,也是港下中學的退休教師,對陳墅的歷史如數(shù)家珍,據其介紹,以前,短短150米的陳墅老街上匯聚了50多家商鋪共計100多間店面,特別是早上,老街上接踵摩肩,熱鬧非凡。
古宅開館迎客
據記載,陳墅曾有陳、姚、郭、孫、周、蔣、戴等望族,他們在當?shù)亓粝铝撕芏鄰d堂、樓宇或莊園,目前完整保存下來的是陳墅姚家祠堂和陳墅務本堂,這兩棟建筑都坐落在陳墅老街上。
姚家祠堂就是現(xiàn)在的陳墅書場,這棟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距離書場不遠的陳墅務本堂建于清代中期,為姚家的宅院,名字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意。陳墅務本堂為磚木結構樓房,前后共三進,占地面積250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七間,為二層商鋪。第二進面闊三間,為四架扁作加前廊,前廊頂部裝鶴頸軒。東西兩廂房,梁架皆為滿軒,分別為船篷軒、鶴頸軒及一枝香軒。第三進為二層回樓。
此前,陳墅書場和務本堂被列入無錫市2024年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今年6月,這兩棟建筑正式開館,致力打造成集“學、賞、讀、養(yǎng)、食、創(chuàng)”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載體,真正讓古宅舊院“活起來、火出圈”。
石板橋咯噔響
務本堂的后方是周家河,在河上有一座石板小橋,當?shù)厝朔Q之為響板橋。橋由兩根石柱和十多塊石板構成,石板并未固定在石柱上,走在上面會發(fā)出咯噔咯噔的聲音,響板橋的名字由此而來。村上的老人們說,橋建成之初便是如此,是否是建橋之人有意為之已無從知曉,也有人猜測,有人經過橋時會發(fā)出響聲,或許有防盜之意。響板橋與其他多座石板橋組成的石板橋群,同樣是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ㄕ鐫/文 朱浩/攝)
宜興芳橋鎮(zhèn)上的扶風老街,與我國許多以橋命名的街巷相似,伴隨扶風橋而生,以“扶風”為名。石拱橋、老房子,原住民對曾經繁華街市的回憶,就是扶風老街的全部。 [詳情]
2024-07-11 09:35:12 來源:江南晚報
黃土塘老街位于錫山區(qū)東港鎮(zhèn)黃土塘村,是無錫保留江南農村街鎮(zhèn)風貌較為完整的一條老街,并于2003年被評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老街曾是繁華一時的“小無錫”,如今,老街正著力復興過往的繁榮。 [詳情]
2024-07-04 08:56:39 來源:江南晚報
西三家新村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村民推開窗就能看見一片花田。當你來到“錫東明珠”嚴家橋,就像步入了一座世外桃源:嚴羊河串起沿岸的傳統(tǒng)古建,河上架起的四座橋梁連接兩岸人間煙火。被評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嚴家橋,在江南小鎮(zhèn)的標簽后,還緊跟著“三地一村四碼頭”的多重盛名。 [詳情]
2024-06-27 09:25:50 來源:江南晚報
古代先民大多伴水而居,倚橋而市,宜興現(xiàn)存最大的石拱古橋鯨塘橋重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因橋興市,它孕育出了鯨塘老街。 [詳情]
2024-06-13 09:20:17 來源:江南晚報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