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雕刻時代的褶皺與可能
杭州日報訊 4月17日,展覽“未命名的紋理”在杭州中心美術館啟幕。展覽由中心美術館與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聯(lián)合主辦。
展覽集結27位青年藝術家的20件/組多媒體、裝置和影像作品,以身體為起點,以媒介為觸手,在德勒茲“褶子城市”的哲學框架下,對社會定義的標尺、二元對立的思維慣性以及灰色地帶的生存可能性展開了一場視覺化的詰問與重構。
展覽主題源于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提出的“褶子城市”概念——世界并非橫平豎直的向量空間,而是由無數(shù)不對稱、不可測的曲面拼合而成的拓撲結構。策展團隊以此隱喻當代社會的復雜肌理:在算法推薦、標簽化認知和極化觀點的裹挾中,人們習慣于非黑即白的邏輯,而展覽試圖揭示那些被折疊的“紋理區(qū)間”,即充滿層次、矛盾與隱秘可能性的灰色地帶。
當觀眾步入展廳,便開始了對影像與現(xiàn)實重疊交錯關系的深度思考。那些銀幕外閃爍的負形圖塊與銀幕內畫面混溶交錯,將世界解構為意象的疊加。這是一場充滿實驗精神的先鋒藝術展。在這里,媒介顯露出其本質——它是一臺建造幻影的機器,持續(xù)生產著人們夢想中的生活圖景。這種對擬像的探索,恰是青年藝術家們“紋理”實踐的重要起點。
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17日。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