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賦能,提升社會救助政治保障力。全面落實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黨組織在救助工作中的責任,加強兜底幫扶、動態(tài)監(jiān)測、主動發(fā)現機制,推進建設各級黨員干部定期走訪困難群眾機制,使基層黨組織書記帶頭參與救助服務成為一種常態(tài)。將“黨建+社會救助”列入各級黨組織日常建設,納入“三會一課”。將救助服務的成效作為發(fā)展黨員、述職評議、評優(yōu)評先的關鍵指標,確保社會救助工作融入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日常管理、常規(guī)監(jiān)督和考核評價等各個方面,將黨建引領深入社會救助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將黨的組織優(yōu)勢轉化為救助服務的優(yōu)勢。
載體創(chuàng)新,提升社會救助服務聚合力。全面推進數字建設與社會救助深度融合,積極運用大數據手段,定期開展數據比對,對困難群眾發(fā)生大額醫(yī)療支出、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等場景實施主動預警,及時推送至鎮(zhèn)(街道),由工作人員跟進施救,做到早發(fā)現、早介入、早救助,形成主動救助新機制。建立“網格+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將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特困供養(yǎng)人員等低收入人口家庭狀況及保障情況,按照“一戶一檔”匯集在基層治理信息系統(tǒng)之中,根據家庭狀況分類生成“一戶(人)一張救助網”,由網格人員定期開展走訪,同時有針對性地給予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分類救助保障。
品牌培育,提升社會救助社會向心力。以鎮(zhèn)(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礎,完善救助服務網絡,堅持簡程序、緩退出、快響應、暖服務的工作要求,推動社會救助工作申請更加便捷、認定更加及時、服務更加多元。深化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救助服務共同體建設,統(tǒng)籌社區(qū)、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社會資源等多方資源,持續(xù)打造“你需要我就到”“錢阿姨來敲門”“袋鼠媽媽的口袋”等社會救助公益服務品牌,形成矩陣效應。為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照護、生活和關愛服務,推動社會救助從以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與服務兼顧拓展,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難群眾,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