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類的文章看多了,就看出一些沖突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
你永遠要做個好人
凡事要先為別人著想
別人說你好才是真的好
維護關系,就要多付出多忍耐
要讓大家都喜歡你
要獨立,要堅強
……
可是這類文章告訴我們的是:
你要好好愛自己
你永遠有說“不”的權利
不建議你對別人太好
在變好之前,先允許自己差勁
好的關系,不會吵壞,但會憋壞
你要學會依賴
……
這不是引導我們自私自利凡事只為自己著想嗎?乍一看,似乎是這樣的。
但細思,不是這么回事。
這是兩個范疇,一個是道德高度,一個是人性角度。
我們生而為人,首先是人,是自己。
一個自己都不愛自己的人如何有能量去愛別人?
一個自己都認為不值得愛的人如何值得別人來愛?
一個自己都不快樂的人如何讓別人快樂?
……
所以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首先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身體舒服,心里舒服。你自己舒服了,才能讓別人舒服。自己有力量了,才有能量去愛別人。
試想:
一個天天洗衣做飯卻疲憊不堪滿腹怨氣的母親與一個有自己愛好健康快樂偶爾懶散的母親,哪個你更愿意親近呢?
一個總是對你千依百順只知道為你端茶遞水鋪床疊被的妻子與一個衣著光鮮有主見間或與你發(fā)點小脾氣的妻子,哪個你更喜歡呢?
一個特別聽話凡事循規(guī)蹈矩不說半個“不”字的孩子與一個個性鮮明生龍活虎卻時而出點小問題的孩子哪個你覺得更可愛呢?
……
前者的生活,大多在為別人而活,后者,才是真正地活的自己。
而一個沒有自己的人,討得再多的好,終究也會一一失去。
如果你仔細觀察,現(xiàn)實生活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姿態(tài)模式,有人習慣討好,有人習慣指責。這大多與原生家庭有關。
討好的人常常忽略自己,自我價值感低。
那如何調節(jié)?
多在乎自己的感受。有時候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見的人就不見,有些話悶在心里難受就說出來,脆弱的時候就哭一哭,孤獨的時候就找個人來陪……
允許自己不那么好,不那么完美。也試著去看到自己的好,自己的美。
學著“做自己”。尊重自己的想法,對于別人的一些要求和控制,敢于說“不”。這不是自私,自私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
調整自己的認知。一個人只有知行合一,內外和諧,做起事來才心甘情愿,才充滿快樂。
好人,好事,好的關系,也就自然而然了。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