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再現(xiàn)“青龍”之美
杭州日報訊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時間的低語,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
2024年是甲辰青龍年,在靜謐而莊嚴的杭州市考古所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一場關于時間、藝術與技術的交響曲正緩緩奏響,主角是一件珍貴的“青花龍紋筒形爐”。近日,記者深入探訪,親眼見證了杭州的文物修復師如何讓這件承載著乾隆時期文化記憶的文物重煥新生。
“此次修復的青花龍紋筒形爐,以其精美的龍紋圖案設計著稱,更因爐身上刻有的‘乾隆’二字以及其深厚的歷史背景而備受矚目!笔形奈锟脊叛芯克L胡利紅說,在這樣的年份帶領團隊去修復這樣一件珍貴文物,很有意義。
第一步:考古攝影 定格文物重生之旅的每個瞬間
以鏡頭為筆、光影為墨,記錄下文物從殘破到重生的每一個細膩瞬間……這是考古攝影師范文健的工作日常。
透過范文健的鏡頭,歷經風霜的青花龍紋筒形爐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只見它表面布滿歲月的痕跡——銹跡斑駁,裂痕如細絲般交錯,仿佛低語著過往。
范文健將器物平放在拍攝臺上,小心翼翼地調整角度和光線,確保后方露出恰到好處的背景,這樣既展現(xiàn)了器物的完整形態(tài),又避免畫面單調乏味;接著,他精心布置燈光,確保每次拍攝都能保持相同的光照強度和色溫;隨后,使用三腳架和遙控器固定相機位置,避免觸摸屏幕產生指紋或陰影,并設置固定拍攝角度和高度標記線,確保每次拍攝都能從完全相同的視角進行;最后,他拿起相機,細心調整相機參數(shù)……
他定了定神,圍繞著器物踱步,從正面到背面、從左至右,再從上方俯瞰到底部仰視,每一個角度都不放過。那些細微的裂紋、獨特的紋飾或是顏色變化的區(qū)域,都被他一一捕捉下來。
“這樣一來,即便時間流轉,照片中的文物也能保持一致的色彩和形態(tài),為后續(xù)檔案整理和學術研究提供可靠依據(jù)!狈段慕≌f,這些照片不僅是對文物現(xiàn)狀的實時記錄,也將為后續(xù)修復工作提供寶貴參考信息。它們成了文物新生命的一部分,將永遠留存在歷史長河中。
第二步:考古繪圖 筆墨再創(chuàng)造勾勒文物之美
與考古攝影幾乎同步進行的,是考古繪圖。
在文物修復與保護領域,考古繪圖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它要求繪圖者如實精確記錄文物的形態(tài)與細節(jié),將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傳遞給后人。
高付杰,這位長頭發(fā)、笑起來溫暖甜美的女孩是一名考古繪圖師。她端坐在文物前,一步步為青花龍紋筒形爐繪圖,畫面中復雜的龍鱗與細節(jié),讓人驚嘆。
首先進行細致測量。她利用專業(yè)測量工具,精確記錄了器物的底徑、孔徑及高度等關鍵尺寸。高付杰介紹:“準確的尺寸是考古繪圖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后續(xù)紋飾繪制的精確度!彪S后,她開始了最為關鍵的紋飾繪制工作。“器物上的龍紋尤為引人注目,其鱗片排列細密、層次分明,是繪制的難點之一!泵鎸μ魬(zhàn),高付杰展現(xiàn)出了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耐心,只見她俯身于工作臺前,目光專注而深邃,一筆一畫勾勒著龍鱗的輪廓。在她的筆下,每一片鱗片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栩栩如生,透出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藝和無限創(chuàng)意!俺堶[外,器物上的毛發(fā)細節(jié)也是精心描繪的對象,需要用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變化,將毛發(fā)的柔軟質感與動態(tài)美感展現(xiàn)出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在高付杰的筆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張考古繪圖完成了,它不僅精準再現(xiàn)了文物的原始形態(tài)與紋飾特征,更通過藝術的手法將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繪圖師們的努力,更多文物得以更完整、生動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歷史的記憶得以延續(xù)和傳承。
第三步:文物成分檢測 檢測與修復并重
20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引入自然科學研究與檢測方法,文物科技研究與檢測成為新的方向。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2年成立之初,就引進相關人才,成立了科技保護室。經數(shù)年建設,科技保護中心現(xiàn)有專業(yè)儀器及配套實驗設備20余種,總價值逾120萬元,已具備必要的考古遺址和出土文物科技保護技術實力!焙t說。
“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文物進行正確的分析與檢測,才能對文物作出科學的判斷與分析,更好地為文物研究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文物修復師王晨婭介紹。修復工作開始前,王晨婭將瓷片放入高精密的光譜儀等設備上,在瓷器上精心選取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檢測點。“從瓷器底部穩(wěn)定的胎質,到釉層中平整無損的區(qū)域,再到紋飾上均勻分布的龍爪圖案,每一處都是不一樣的!蓖醭繈I說,科學的成分檢測為修復工作提供了精準的數(shù)據(jù)支持;通過對比分析,揭示了古瓷器胎釉的獨特成分,為后續(xù)修復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四步:拆解黏接 古瓷器重生展新顏
面對眼前這件被歲月侵蝕的古瓷器,文物修復師沈洪濤展開了拆解工作。
他深知,拆解不僅是修復的第一步,更是決定后續(xù)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他小心翼翼地剔除瓷器表面大塊石膏碎片,避免對瓷器造成二次傷害;隨后用超聲波清洗機將黏附在瓷器上的細小石膏碎片逐一剝落;細微處,他使用手術刀進行精準剔除……一系列操作,展現(xiàn)了文物修復師深厚的專業(yè)功底和非凡的耐心。
拆解完成后,沈洪濤不急于黏接,而是先將瓷器放入特制的10%濃度的六偏磷酸鈉溶液中浸泡,通過化學方法軟化并去除瓷器表面附著物和殘留污漬;接下來利用超聲清洗機,在60℃—70℃的溫度下對瓷器進行深度清洗。
一天后,瓷器的邊緣變得異常干凈。
沈洪濤再將瓷器送入脫鹽機器中進行處理,進一步去除殘留的六偏磷酸鈉,并進行局部脫鹽,確保瓷器在后續(xù)保存中不受化學物質的侵蝕。
拼接工作是考驗技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沈洪濤根據(jù)瓷器的原始形態(tài),大致擺放出一個位置,然后從下至上、從易到難逐一拼接。拼接過程中,他利用卡槽等輔助工具,確保每一塊瓷片都能嚴絲合縫地黏合在一起,對于需要特別加固的部位,他使用熱熔槍進行預固定,并數(shù)次實驗、調整,直至達到最佳效果……經過反復、精心修復,這件古瓷器終于重獲新生,仿佛穿越時空重現(xiàn)往昔輝煌。
第五步:修復上色 重現(xiàn)歷史華彩
胡利紅介紹,此次修復的青花龍紋筒形爐,爐身上的銘文清晰可辨:七年月日奉貢,敕賜云林禪寺羅漢殿,敬恕堂制。
這樣珍貴的文物,該遵循怎樣的修復原則?“先不修,再修!焙t的回答頗有禪意。
在修復過程中,應當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對于爐身上自然形成的裂縫和小洞,她選擇保留原狀,因為這些痕跡能直觀地展現(xiàn)文物的歷史滄桑感,同時也是其身份與年代的重要見證。她解釋道:“這些未經處理的部分,能讓我們直接觀察到爐胎的質地,其細膩與白凈之美,在清洗后更令人驚嘆!保留這些痕跡,是為了最大程度傳遞文物的歷史信息。”而修復的重點,則放在了爐身正中的龍紋臉部及整體釉色的復原上。胡利紅精心調配色彩,力求與原始釉色保持一致,通過細膩的筆觸營造層次感,使龍紋圖案栩栩如生,再現(xiàn)昔日的輝煌與威嚴。
胡利紅表示,此次修復不僅是對文物本身的保護與復原,更是對杭州乃至吳越國時期豐富文化遺產的一次致敬與傳承。她說:“從良渚的玉琮到小橫山墓里的龍紋圖騰,從吳越國康陵墓中龍鳳的標志到吳漢月墓的龍紋,從德壽宮的高力士石凳龍紋到云林禪寺的青花龍紋筒形爐,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作為文物修復師,我們有責任也有使命去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修復工作的圓滿完成,這件青花龍紋筒形爐將在未來向公眾展示其修復后的風采,讓更多人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底蘊。
“杭州文物修復師們將繼續(xù)秉持匠心精神,為文物保護與傳承貢獻力量。”胡利紅說。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