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重重迷霧找到答案 病理醫(yī)生就像法官“一錘定音”,為疾病治療指明方向
兩個月前,70歲的周大伯出門時不小心摔了一跤;丶液,他發(fā)現自己右側臀部有一個2厘米左右的腫塊,摸上去硬邦邦的,沒有明顯的壓痛。
這個小腫塊并沒有引起周大伯的重視,以為熱敷一下就好了?蛇^了一個月,腫塊不但沒有消散,反而逐漸增大到了5厘米,雙腿開始隱隱作痛。
又過了半個月,腫塊越來越大,且雙腿疼痛感持續(xù)加重。于是周大伯到當地醫(yī)院做了B超、磁共振等檢查,提示右側臀大肌占位性病灶,腫塊已經直徑約10厘米,考慮可能是“惡性腫瘤”。
周大伯這個“瘋長”的腫塊到底是什么?這個時候就需要取活檢,送到病理科進行最終診斷。
摔了一跤摔出腫瘤? 撥開重重迷霧找到答案
浙大二院病理科鄒泓主任醫(yī)師說,很多人或許認為,惡性腫瘤不就是“癌”嗎?其實兩者概念并不一樣。惡性腫瘤又分為很多種類型,比如上皮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叫“癌”、間葉來源的惡性腫瘤叫“肉瘤”、淋巴造血系統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不同種類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區(qū)別很大。
出乎意料的是,周大伯的疾病很蹊蹺。從細胞形態(tài)來看長得很“兇惡”,分化得非!坝字伞。所謂“幼稚”,就是指腫瘤呈一種“去分化”的原始狀態(tài),就像豬、牛、羊的胚胎,在胚胎初期長得都差不多,這時候無法看出它的“真面目”。
“就像這位周大伯,他的腫瘤細胞處于胚胎最幼稚的狀態(tài),很難判別到底是哪種類型的腫瘤,需要我們去一層層抽絲剝繭探尋真相。”
鄒泓主任醫(yī)師說,“我們首先排除了上皮細胞來源的惡性腫瘤,根據形態(tài),會診后認為可能是小圓細胞肉瘤,但免疫組化及分子病理檢測結論排除了這個可能。又根據細胞分泌的特定蛋白,比對出可能屬于某種來源的漿細胞腫瘤,但排查下來也不是!
二次會診時,鄒泓和科內多位資深病理專家共同討論,最終把范圍確定在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安贿^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又細分為很多種類型,之后我們又做了很多工作,排除了一系列罕見的淋巴造血系統腫瘤,最終確診為罕見疑難疾病——髓肉瘤,伴單核細胞分化!
到這里,答案終于揭曉。髓肉瘤在淋巴造血系統腫瘤中,可能最多也就占1%,而伴單核細胞分化的類型,在髓肉瘤中又不到10%,可以想象周大伯的疾病有多罕見。
當心那些長得很像的“陷阱”
臨床中,鄒泓主任醫(yī)師遇到過許多像周大伯這樣“似是而非”的病例,有些疾病看上去非常相似,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陷阱”。
63歲的劉阿姨已絕經十年,兩個月前因為體檢發(fā)現多發(fā)子宮腫瘤,并且子宮壁肌間積膿及壞死,在當地醫(yī)院做了子宮切除手術。本以為手術后就沒事了,可前段時間,她又出現腹痛癥狀,復查時發(fā)現盆腔內居然有多發(fā)腫塊,已經壓迫腸道。
劉阿姨又到上級醫(yī)院就診,做了病理檢測,當時醫(yī)生會診后認為她的多發(fā)腫瘤是平滑肌肉瘤,屬于惡性腫瘤。隨后,劉阿姨專程趕到浙大二院婦科做手術。手術前,婦科陳學軍主任醫(yī)師把劉阿姨的病理資料發(fā)給鄒泓主任醫(yī)師,再次確認腫瘤診斷。
“看完病理資料后,我的第一印象首先考慮是平滑肌來源的腫瘤,至于惡性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商榷!钡u泓細心觀察發(fā)現,這個腫瘤細胞有的地方長得不是很“良善”,有些輕度異形,還有較多的核分裂,而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不太清楚。
“為了確保安全,我給患者加做了一些能幫助確定來源分化的免疫組化指標,檢測結果出來后,我在閱片時驚奇地發(fā)現,這些腫瘤里面關于平滑肌腫瘤的幾個關鍵指標居然是陰性,另外有一個ALK蛋白指標卻是陽性!
這個結果馬上引起鄒泓的警惕,因為在子宮腫瘤當中,有一類非常罕見的惡性腫瘤叫“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腫瘤”,這類腫瘤的臨床特征和平滑肌腫瘤非常類似,但卻是一類惡性潛能不定,可以包括良性、低度惡性及高度惡性的不同生物學行為的罕見腫瘤,其特有的蛋白與分子遺傳學異常在于一個叫作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形成,導致ALK蛋白的過度表達,驅動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
“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我們又為她加做了ALK融合基因的FISH分子病理學檢測,結果也證明是陽性!币虼,劉阿姨的診斷被重新定義為“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腫瘤”。目前,劉阿姨已經做了手術,后續(xù)將進行精準的靶向治療。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