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篆刻藝術,在方寸之間交織著文字的旋律、歷史的痕跡與真摯的情感。作為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殿堂,西泠印社匯聚了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篆刻家,他們以刀為筆,以石為紙,訴說著時代的風云與民眾的心聲。
一枚“半淞園”印章,仿佛一把鑰匙,輕輕開啟了通往百年前那段青蔥歲月的門扉。1920年初夏,一群新民學會的青年才俊,在上海半淞園的蔥郁懷抱中,為幾位即將揚帆遠航法蘭西、以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的同志壯志送行。這一幕,雖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朵細浪,卻被篆刻家方介堪敏銳捕捉,以“半淞園”印章永鐫時光。他巧妙運用白文篆刻,線條宛轉(zhuǎn)自如,布局精妙嚴謹,不僅彰顯了篆刻藝術的深邃魅力,更寄寓了那一代青年滿腔的熱血與民族復興的宏愿。
同樣,葉潞淵“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印,以豪邁明快的刀法,表達了一代革命青年在時代浪潮里的凌云壯志,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風浪中;方去疾的“億萬農(nóng)民戰(zhàn)氣雄”,則以剛勁筆力,再現(xiàn)了秋收起義的英勇與悲壯,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在訴說那段烽火歲月的不屈與堅韌;高式熊的“瑞金”,以其獨到的刀工,細膩勾勒出紅色故都的歷史紋理,讓人在方寸之間感受到那段光輝歲月的重量與溫度。
還有童衍方創(chuàng)作的“紅船啟航”,借由篆刻藝術,細膩刻畫了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的歷史性瞬間,讓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勢躍然石上;吳瑩創(chuàng)作的“首譯地”、王義驊創(chuàng)作的“真理的味道”等印章,仿佛帶領大家走進1920年那個溫暖的春夜,29歲的陳望道在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簡陋的柴房里,潛心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由于過于入神,誤把墨汁當成了紅糖來蘸粽子吃的場景……
這些篆刻藝術家,以刀代筆,石上賦詩,將一幕幕紅色的場景鐫刻成永恒,讓后人在觸摸這些印石的瞬間,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與先輩們的熾熱情懷。每一枚印章,都是對過去的回望,對未來的期許,它們靜默無聲,卻又力透紙背,講述著那些值得被永遠銘記的故事。
筆墨當隨時代,新時代新征程的許多故事亦被鐫刻了出來。孫慰祖以“世界小商品之都”為主題的篆刻作品,以虛實靈動的刀筆呈現(xiàn)出義烏特有的活力與實力,演繹時代的傳奇與魅力;李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題,不僅展現(xiàn)了篆刻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更彰顯了時代責任感與正能量;陳墨的“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印章,借用文字筆畫作印邊,增加了印面結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不僅彰顯了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同時展現(xiàn)了篆刻家的殷殷金石情、拳拳愛國心。
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時代的深情告白。篆刻家們用刻刀雕刻出時代的印記,用筆墨書寫著民族的榮耀。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發(fā)向前的精神風貌,也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氣息和力量。
在第103個黨的生日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一同感受這些篆刻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銘記那些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的英雄和先烈們。愿我們都能像他們一樣,用心去感受時代、去歌頌時代,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