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人流登上揚州廣陵古城制高點——東關城樓,古城風貌盡收眼底:青磚黛瓦構成的水墨色塊間,店鋪招幌與街巷游人混成斑斕五彩穿流其中。穿越千年,廣陵古城仿佛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臟,把現代文明的時尚新穎泵進歷史的每個角落。
“廣陵區(qū)圍繞打造古今輝映示范區(qū)目標,堅持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理念,高標準推進古城更新!睆V陵區(qū)委書記張偉說,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今天的廣陵古城在保護中傳承、傳承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中復興,正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
古典身姿舞動“時尚魂”
5.09平方公里的廣陵古城是揚州古城的主體,從唐代傳承至今,500多條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66處。在揚州人的呵護下,它也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風貌歷史城區(qū)之一。但進入新世紀以來,古城在現代化城市面前漸顯“老態(tài)”,基礎設施陳舊、公共服務缺失。古城更新,成為當代揚州人的使命。
在百年老街東關街上,一處叫“祥廬”的私家宅院常常吸引游客駐足,宅院主人杜祥開是東關街老住戶!扒靶┠旰芏嗳穗x開老宅,因為上個廁所也必須跑公廁。后來政府投資改造街區(qū),現在幾乎每家都有衛(wèi)生間、廚房,還通上天然氣,住老宅反而成了新時尚!”杜祥開感慨道。
廣陵古城更新始于本世紀初,以彰顯古城風貌、便利居民生活為目標,在修繕保護各類歷史建筑的同時,提升水、電、氣、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目前,東關街區(qū)已有50多條街巷實施改造。當地還鼓勵居民自主更新老宅,由政府提供補貼。在政策引導下,古城出現100多處像祥廬這樣的私人花園。
古城更新不僅是修房子,更要煥活力。700米長街上飄著小吃的煙火味,也有著撲鼻的咖啡香;門窗斑駁的老宅,推門進去是坐滿年輕人的西餐廳……一走進皮市街,就能感受到這里市井疊加時尚的獨特氛圍。杭樹志是第一批回古城創(chuàng)業(yè)的本地年輕人,2013年,他碩士畢業(yè)后在皮市街創(chuàng)辦浮生記文創(chuàng)書店,成為老街從寂寥到熙攘的見證者。“皮市街現有50多個商家,大多是青年創(chuàng)客開辦,青年人到揚州也必到這里打卡!绷詈紭渲拘老驳氖,古城正重煥青春。
文旅商貿是廣陵古城保持活力的源泉,各大街區(qū)均有著不同經營模式,精準培育與街區(qū)文化定位相匹配的文旅商貿元素。今天的古城,容顏未改,繁華依舊,這里集聚各類商戶數百家、吸納就業(yè)數千人、日均客流量過萬,已是揚州最具人氣的文旅商貿板塊。
繡花功夫融合“古近今”
揚州是“通史式城市”,從唐代至今,時光在廣陵古城到處刻有印記,這里有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也有很多新中國成立以后修建的街道、商場、學校等,位于古城核心區(qū)的廣陵路、國慶路,一度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揚州“第一商圈”!肮沤瘛惫泊娴膹V陵古城,在更新中如何取舍?廣陵古城黨工委、管委會2020年成立,全新的探索由此開啟。
“我們歷經實踐摸索,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挫折中汲取教訓,用新模式維持古城發(fā)展脈絡的完整!睆V陵古城黨工委負責人介紹,因地制宜讓“古近今”相融,是廣陵人拿出的新方案。
由皮市街進入廣陵路往西走不遠,便能見到一座4層樓高的新中式建筑,其中提供傳統(tǒng)早茶、古風餐飲。這棟建筑與鄰近的二分明月樓、賈氏庭院、四岸公所等清代鹽商建筑高低錯落,風格相融,濃郁的中國風引來游客不絕!斑@棟高層建筑原是廣陵小學教學樓,設計師借鑒揚州何園中西合璧的建造靈感,為樓體加設中式回廊,并運用大量新中式元素改造外觀內飾,讓新舊空間交織碰撞!睆V陵文旅集團招商運營部負責人陳逸倩介紹,利用原小學地塊,將舊校園巧妙融入古城風貌,“廣陵有鹽”文旅街區(qū)開街不久就成為網紅。
廣陵古城更新,廣泛運用小尺度、漸進式、微更新的“繡花功夫”,在織補古街巷縝密肌理的同時,打造低調而流動的公共空間體系,從而讓古城擁有豐富的城市功能。
形如魚骨的仁豐里街區(qū)采用漸進式、微更新方式,至今保存著最古老的街巷體系。2013年起,仁豐里先后經3次改造,實現管線下地、重鋪青磚,恢復古街面貌。巷子深處布滿微更新的巧思:富有生活氣息的墻畫,加上精心布局的綠植和設施,處處洋溢著文藝氣息。汶河街道對街區(qū)業(yè)態(tài)進行把控,清理淘汰黃沙出售、門窗制作、廢品收購等商鋪,由街道收購租賃沿街民房,淘換成特色民宿、古琴傳習、盤扣制作等文創(chuàng)業(yè)態(tài)。如今走進仁豐里,映入眼簾的是古巷人家愜意的慢生活,身心領略的是琴棋書畫浸透出的文藝范。
是我的家也是“共享家”
每天上午10點,仁豐里街區(qū)的“爸媽食堂”就熱鬧起來。冒著熱氣的飯菜被志愿者們統(tǒng)一裝進保溫盒里,送往街區(qū)50位老年居民手中。廣陵古城老年居民集中,特別是高齡、獨居、失能、殘疾及家庭困難的老人生活問題,是古城更新繞不開的難題!鞍謰屖程谩笔且粋公益項目,被引入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區(qū)運作后,在仁豐里飛漁閣餐廳落地。而這家餐廳只是街區(qū)眾多同時為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服務的“共享空間”之一。
古城更新,居民是去是留?這個問題曾困擾很多決策者。“人是一個街區(qū)、一座建筑中最重要的因素,把原住居民留下,老街區(qū)才有靈魂。”揚州文化學者顧風認為,讓居民共享街區(qū)改造保護的成果,在街區(qū)改造中獲益,居民才會選擇留下來,才會更好地傳承街區(qū)文化。這一觀點,在廣陵古城更新中成為共識。
在仁豐里,隨著居住環(huán)境的改善,“共享空間”被廣泛運用,這片原屬于居民的家,也漸漸成了來客“共享家”。形態(tài)各異的水池配上櫻花絲瓜絡手工皂,沐手留香讓游客直呼“想得周到”;墻上題著“歇下子”三字的共享座椅,成了地標打卡點;居民袁荔家門前的一隅之地被打造成景觀花園,座椅與遮陽傘供往來路人歇腳……2022年開始,幾步一處的共享座椅、百米一個的共享水池出現在街面上,這些共享空間都由居民、商戶提供。第一個報名參與“共享水池”項目的居民周阿妹說,作為這條街的“主人翁”,希望能讓游客感受到揚州人的熱情好客。
“共建共享,我們將把古城打造成為居民更舒適的家和游客愿意停留的‘共享家’。”廣陵古城黨工委負責人說,聚焦國家5A級景區(qū)建設標準,按照廣陵古城更新“1+6”三年行動方案,將在全要素整合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分步實施古城老舊小區(qū)改造,完善消防、管網、照明、垃圾收集、停車泊位、游客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功能,全面提升主客共享的人居環(huán)境。
在時光隧道的每個站點,廣陵古城都曾憑借溫和、包容、開放、創(chuàng)新的文化特質挺立時代潮頭!白o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當代揚州人正拂去廣陵古城的歷史塵埃,讓千年夢想重煥熠熠光輝。
記者 張晨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www.yw1515.com www.xjnnet.net,www.yw1515.com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新江南網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