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歲的瓜子黃楊婀娜多姿。
古樹名木,作為點綴在綠水青山美麗畫卷上的璀璨明珠,是記錄歷史的一本書,是承載鄉(xiāng)愁的一葉舟。
據(jù)統(tǒng)計,徐州市目前共有古樹名木9342棵,其中主城區(qū)建成區(qū)有121棵。
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則可稱為名木。
古樹名木歷經(jīng)風雨滄桑,大多樹體高大、形態(tài)奇特,給人以美學上的享受。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傾聽徐州古樹名木“講述”那些刻在年輪里的光陰故事——
900多歲圓柏:見證從“滿岡亂石”到“森林城市”
◆自我介紹
我是云龍山上所有樹木中年齡最大的,已經(jīng)900多歲了,筆直地挺立在大士巖寺觀音殿后。身高12米,胸徑41厘米,樹冠的高度已經(jīng)超過了觀音殿的屋脊。
我是一種常綠喬木,經(jīng)歷近千年的滄桑,樹冠仍然郁郁蔥蔥,每年春天都會長出嫩綠色的果實。樹干的北側(cè)由于受到風霜雨雪的侵襲,樹皮已經(jīng)脫落,但絲毫未讓我的身軀有半點彎曲,高大挺拔的軀干與古寺廟的黛瓦勾檐交相輝映。
◆我的故事
我大約出生于1093年北宋時期,也就是一代文豪蘇軾離開徐州、離開云龍山14年之后,在放鶴亭附近的僧舍中,不知何人將我種下。那時候的云龍山正如蘇軾詩中描述的“滿岡亂石如群羊”。在這片石灰?guī)r山地上,在薄薄的土層中,我頑強地生長著。
直到清康熙年間,時任徐州知州的姜焯建造大士巖寺,我的周圍開始有了高大的亭臺殿宇,院內(nèi)又多了幾棵側(cè)柏。與側(cè)柏相比,我長得更為筆直、圓潤一些,枝條向各個方向均勻分布。但因為遇到過幾場雪災,我的冠幅縮減了不少。
作為古樹,我自然會得到一些優(yōu)待。樹干周圍加了一圈護欄,禁止游客在我身上系祈福帶,管護人員會定期為我澆水。澆水的時候最讓我感動,他們采用緩慢的水流方式從根部灌溉,直到澆透為止,同時還會給我松土,讓水分在土壤中均勻分布,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去年夏天連續(xù)多日高溫,管護人員每天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都會對我的身軀、枝葉噴水,提高我發(fā)揮光合作用的效率。
為防止我生病,管護人員經(jīng)常在樹下觀察有沒有蟲糞,一旦出現(xiàn)病蟲害,就會請“樹醫(yī)生”前來為我診治。
900多年,我見證了云龍山石頭縫里長出遍野青綠,見證了山下這座城市變身“森林城市”,并深深為之驕傲。
“顏值擔當”瓜子黃楊:慢一些,生命會更美
◆自我介紹
因為是黃楊屬,青綠色的葉子形狀類似于瓜子,所以我有了瓜子黃楊這個名字。我和一名同伴分別居于云龍山興化禪寺和大士巖寺,均300多歲。我身高5米,胸徑30厘米左右,冠幅達到5米,形態(tài)優(yōu)美如盆景,材質(zhì)紋理美麗,背陰處長出了苔蘚。春天來臨,我會開出嫩綠色的小花。
◆我的故事
云龍山因眾多古樹名木的存在更顯底蘊深厚。如果說圓柏是直沖云霄的豪放派,那么我就是婀娜多姿的婉約派。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顏值高”的緣故,管護人員給我做的圍欄最為精致,不是簡單的金屬鐵鏈,而是用石頭壘就,上面還有祥云鏤空圖案。遠看,我真如一個美麗的盆景靜立于寺廟之中,來往游客總喜歡跟我合影。
黃楊木以生長緩慢聞名,傳說我500年只能長20厘米粗,被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稱為 “木中君子”。他的《閑情偶寄》中更是記有“黃楊每歲一寸,不溢分毫,至閏年反縮一寸,是天限之命也”。
進入興化禪寺,拾階而下,右拐至一個靜謐的院落,就會發(fā)現(xiàn)我的身影。這里曲徑通幽,玉蘭花開得轟轟烈烈。雖然我的花兒很不起眼,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管護人員擔心花兒開得太旺奪取我的養(yǎng)分,會想辦法控制我開花。
如果我身上出現(xiàn)了病蟲害,他們總是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并處理。有一次,我的樹根出現(xiàn)了幾個螞蟻洞,他們請教技術人員后,用水泥封死洞口,螞蟻很快就消失了。受到如此關愛,我當然要負責“貌美如花”。
也許,慢一些的人生才會更美麗。不信,你們看看我身上那精美的紋理。
“古寺衛(wèi)士”側(cè)柏:有幸成為荒山綠化先鋒
◆自我介紹
大士巖寺天王殿門口,我和同伴猶如兩個忠誠的“衛(wèi)士”,在這里守護了300余年。我身高14米,胸徑73厘米。因為生長在院內(nèi),少受風雪的侵襲,也因為更適應徐州的“水土”,我們甚至比那棵900多歲的圓柏還要粗壯、茂盛。雖然樹干上有幾個淺淺的樹洞,但完全不影響長勢。
◆我的故事
在莊嚴肅穆的大士巖寺中,我一直享受著管護人員和游客的呵護。為了避免煙熏火燎影響我的生長,游客焚香祈愿使用的是最細、最小的香。人們甚至為我想象了一個美好的傳說——先摸一下我身上的樹洞,轉(zhuǎn)三圈后,如果正好摸到同伴的樹洞,就能心想事成。
300多年前來到這里之時,我怎么也想不到,我的家族會“占領”徐州大大小小的山頭,讓這里的荒山全部披上綠裝。
1949年之前,徐州市有51萬畝石灰?guī)r山地。上個世紀50年代,徐州開始向荒山進軍,曾選擇過刺槐、皂角、臭椿等樹種進行綠化,但均以失敗告終。栽什么樹能成活,成了當時林業(yè)工作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林業(yè)工作者在大士巖寺中發(fā)現(xiàn)了我,我和同伴樹體高大、生長旺盛,給他們提供了靈感,決定引種側(cè)柏進行試驗,結(jié)果一舉成功!到1958年,全市石灰?guī)r山地側(cè)柏造林面積已經(jīng)達到32萬畝。
有了我們作為先鋒,徐州山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F(xiàn)在云龍山上種植了樸樹、三角楓、烏桕等樹種,變得多姿多彩,側(cè)柏家族逐漸成了“配角”。但為了讓城市更綠、更美,我們甘愿默默守護在這里。
會“吐”水的四照花:石縫里誕生愛的奇跡
◆自我介紹
你如果來興化禪寺,一眼就能看見長在進門臺階中間的我。雖然我只有70歲,在古樹名木中尚屬“年幼”,但作為山茱萸科植物,我的同伴在徐州相當稀少,能長到60歲以上更為珍貴,因此,我被列為江蘇省二級名木。我身形高大,到了夏天枝繁葉茂,還會開出滿樹白花,與身后的“寺廟黃”相互映襯,吸引很多游客前來打卡。
◆我的故事
據(jù)可查資料,我是徐州唯一一棵樹齡超過60年的四照花?赡苁呛蝤B遷徙中的一次偶然,將我的種子落在了興化禪寺臺階的石縫中。靠著稀薄的土壤和頑強的毅力,我悄悄萌發(fā)了。在寺廟僧人和管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下,我得以茁壯成長。
為了回報大家,我努力生長,初夏開花,色白如玉,盛開時猶如滿樹蝴蝶上下飛舞。葉片入秋變紅,紅葉可觀賞近1個月。
最為神奇的是,近年來,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云龍山廟會前后,我的葉片尖部都會出現(xiàn)大量的小水珠,如小雨滴般嘀嗒落下,引來無數(shù)游客參觀。人們紛紛用瓶子或盆接水,有的用水洗臉,有的甚至直接飲用。
技術人員考察后,對這一神奇的現(xiàn)象作出了解釋:這是因為我被照顧得好,根系生長非常健康,近年來農(nóng)歷二月環(huán)境溫度突然增高,導致我的蒸騰作用加劇,根系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后,葉片來不及消耗,就會把多余的水分“吐”出來。
我想說,哪里有什么奇跡?這都是愛的力量。
千年國槐:用生命去守護
◆自我介紹
在美麗的辛山公園北側(cè)一處長滿荒草的閑置工地上,如果不是有心人,很難注意到我老態(tài)龍鐘的身影。然而,就在這曠野之中,我得以自由地呼吸,得到自然雨露的滋潤。雖然身體殘缺了一部分,但春夏時節(jié),我會更加枝繁葉茂。我已經(jīng)1023歲了,被評為一級古樹,身高7.5米,胸徑1.1米,最茂盛時冠幅達8.3米。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要從唐末宋初年間講起。那個動蕩的年代,一戶姓沈的家庭來到徐州李屯安家落戶,在院子中種下了我。
1000多年的風雨飄搖,我有幸得到沈家人的呵護。我現(xiàn)在的主人名叫沈丙武,今年80歲高齡了。他自小就受父母教誨,從不在我的身軀上攀爬、嬉鬧。在缺醫(yī)少藥的年代,聽說我的花朵和嫩皮可以治療上火、破傷風,他們也只是在樹下?lián)煲恍┞浠ê蜆渲κ秤。日本人侵略徐州時,曾經(jīng)要傷害我,主人一家拼命阻攔,才保下了我。
從那以后,主人對我更加愛護,每周澆兩次水,一周打一次藥,一年施一次肥。每次下完大雨,他都要小心擦拭我的身體,防止長出黑色的“雨銹”。我的身軀殘缺了一半,他擔心我的身體無法支撐,就用磚頭壘起了一根支柱。在村鄰都搶著建房子的時候,他把50平方米的院子全部留給了我,只為讓我自由生長。當然,我也盡自己的能力護佑著主人一家。每年夏天,他們都會坐在樹下乘涼,我殷勤送上習習涼風。
2019年,村子拆遷了,我與要搬家的主人難舍難分。他告訴我:“你是‘國寶’,不是我的私人財產(chǎn),我不能帶你走。你放心,相關部門會照顧好你,我也會經(jīng)常來看你!
主人沒有食言。臨走之前,他請求相關部門為我安裝了金屬支架,加了圍欄,掛上了“國家一級保護樹木”的牌子。拆遷的時候,村委會安排專人守護著我,防止我被誤傷。
轉(zhuǎn)眼間4年過去了。主人依然牽掛著我,每隔半個月左右,年屆8旬的他都會騎上半個多小時自行車來看我。有的路段崎嶇不平,我好擔心他的身體啊!我和他都老了,但我們都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幸福的時代。春天又來了,我還會努力發(fā)芽、開花!
1500多歲銀杏:人們?nèi)匀粣畚宜ダ系娜蓊?span style="display:none">z9P新江南網(wǎng)|江南區(qū)域知名綜合門戶網(wǎng)
◆自我介紹
作為植物界的“老壽星”,我已經(jīng)1500多歲了,身高18米,胸徑1.2米。從2018年開始,我出現(xiàn)衰弱的跡象,葉片變小,果實減少,樹干出現(xiàn)空洞。經(jīng)過為期大半年的診治和管護人員的精心照顧,我的身體有了好轉(zhuǎn),又長出了綠油油的葉子。
◆我的故事
古樹常常與古寺共生。在邳州市四戶鎮(zhèn)白馬寺村,原有一座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建成的白馬寺,我就生長在寺的東北角。后來寺廟被毀,但我幸運地存活至今。
傳說白馬寺原名大佛寺,唐朝薛仁貴東征時在我身上拴過白馬,因而改名白馬寺。2016年,央視“CCTV發(fā)現(xiàn)之旅”專門來此拍攝微電影——《白馬寺傳奇》。在我盛年時期,樹干需要4人才能合抱,覆蓋面積300多平方米。2016年11月,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國林學會聯(lián)合授予我“全國十大最美古銀杏”稱號,我被冠名邳州“銀杏王”,因而成了“網(wǎng)紅”。
如今的白馬寺于2015年8月23日重建,2017年1月14日開放。捐建者李允海一直對我非常關照。2018年,他發(fā)現(xiàn)我長勢變?nèi),立即將情況上報。省、市林業(yè)方面的專家紛紛趕來為我診治,提出了各種建議:將樹盤由小改大,把周圍的青石板切割成條狀,讓樹根更好地呼吸;將根部表層細沙更換為富含有機質(zhì)的土壤;疏通樹木周圍排水系統(tǒng)……經(jīng)過精心救護,我慢慢恢復了健康。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失去了最美的模樣,但管護人員仍在精心照顧著我,定期澆水、施肥、修剪、打藥,還經(jīng)常給我“輸液”補充營養(yǎng)。秋天的時候,我也會掛果,管護人員擔心果實會搶奪我的養(yǎng)分,早早就將果實摘除。
暮鼓晨鐘,歲月靜好。我和白馬寺一起守護著一代代邳州人,也有幸得到了人們的庇佑。
百歲木瓜:當樹香遇到書香
◆自我介紹
123歲的我,可以說是古樹中的“小年輕”,但在徐州一中夾河校區(qū)的校園里,我是最古老的一棵樹木。我身高6米,長勢茁壯,隨著春天的到來,已經(jīng)發(fā)出嫩綠的細芽兒。地上還有幾只去年秋天掉落的木瓜,周圍梅花、玉蘭花燦若云霞。在學子們的瑯瑯讀書聲中,我愉快地生長著,每年都會結(jié)出很多果實。
◆我的故事
也許我命中注定與讀書人有緣!对娊(jīng)》中《衛(wèi)風·木瓜》就有這樣的詩句:“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100多年前,安徽蕭縣白土鎮(zhèn)一位姓張的讀書人進京趕考,回鄉(xiāng)后親手將我植下,祖輩幾代人對我呵護備至。這個家族最后一個主人張老先生沒有兒女。1998年,時年80歲的他已經(jīng)無力照顧我,徐州一中便將我購置到校園中。
剛移植的時候,我被剪去了很多雜枝,但我非常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綠化帶中土壤肥沃,四周還種有松、竹、梅,是個清雅之所。當時的孫鐵峰校長專門題了《古木瓜樹》的石碑立于樹旁,記錄了我的喬遷:“次年便枝繁葉茂,至秋更是碩果累累;蛟唬核频脷w處。”
25年來,在這座典雅古樸的校園內(nèi),我見證了一屆屆莘莘學子的成長。秋天,成熟的果實落到地上,散發(fā)出濃郁的香氣,有學生會撿回教室送給要好的同學。當樹香遇到書香,讀書的疲勞也許就會煙消云散。
每年高考前夕,還會有很多學生到我這里虔誠地許愿。許許多多畢業(yè)生從這里揚帆起航,奔赴各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從徐州一中走出去的學子,常常會在回憶母校的文章里提及我。也許那份木瓜的香氣,會一直縈繞在他們美好的少年時代。
■記者手記
保護古樹名木 人人有責
一樹具一態(tài),巧與造物爭。古樹名木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和講述者,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和經(jīng)濟價值。據(jù)統(tǒng)計,徐州市目前共有古樹名木9342棵。
保護古樹名木,不僅因為它們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ǎn),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我國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2015年發(fā)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切實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及自然生境;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將保護古樹名木列為專門條款。徐州市將每一棵古樹名木都記錄在冊,實行掛牌保護,日常管護責任落到單位或者個人。主管部門定期巡查并提供技術指導,今年還計劃對部分長勢衰弱的古樹進行“復壯”。
古樹枝柯少,枯來復幾春。古樹保護得好,反映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強。從長遠看,保護古樹還會給城市品質(zhì)、市民幸福感和文化延續(xù)帶來價值。
然而,保護古樹名木仍然任重道遠,每年都會有古樹名木消失。我們一方面要充分認識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意義,增強社會公眾對古樹名木保護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另一方面還需實行部門聯(lián)動,形成古樹名木保護的合力,依法嚴厲打擊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犯罪,促進古樹名木保護領域行政執(zhí)法與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實現(xiàn)有效銜接。
保護古樹名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人有責。讓我們攜手保護古樹名木,讓一株株古樹煥發(fā)新的生機活力,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
記者 甘曉妹 吳云
周杰 孫井賢 白雪
<愛上你,愛上新江南網(wǎng):www.yw1515.com www.xjnnet.net,www.yw1515.com歡迎您!>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江南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新江南網(wǎng)號系信息發(fā)布平臺,新江南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有侵權請出示權屬憑證聯(lián)系管理員(yin040310@sina.com)刪除!
閱讀推薦
新聞爆料